求职不可好高骛远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34万,2002年37万,2003年52万人,2005年达79万。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比2005年的338万净增75万!而国家发改委预测,2006年全国城镇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岗位,预计全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去年增加100万人。由此不难看出,对不少应届毕业生在而言,求职之旅不平坦。
据调查,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表示将抓住毕业生生源丰富的机遇,为企业引纳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一些用人单位反映,现在不少大学生热衷于考证,反而荒疏了自己的所学专业,其实,拥有过硬的专来知识和技能才是进入某个行业或加入一家企业所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用人单位不仅要看“证”,而更主要的是看“绩”?真正的动手能力。调查显示,如今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标准上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择业时把“发挥个人价值”放在第一位,“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排在第二位,“符全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排第三位。金钱本位观念较重,21.62%的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而专业对口与否不再是择业的主要条件,仅有9.46%的毕业生考虑专业对口,部分毕业生的择业目标甚至有意避开所学专业。
针对当前人才市场上信息技术类(包括计算机、电子、通信等)需求量较大;工程技术类(包括机械工程、机电工程、建筑工程等)需求次之;管理类以及医学、外语、中文等专业有少量需求,而农林水专业需求相对不足的实际,业内资深人士建议“冷专业”的毕业生不妨反向思维,有意识地避“热”“冷”。一是与招聘单位换位思考。看看用人单位最想招聘的是哪些人,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结构等方面有什么具体要求,然后拿自己与之对照,如竞争者众多,且条件又超过自己,则宜及早理智地退出,另寻他就。二是与竞聘对象换位思考。揣度竞聘对象最想到哪些单位就业,此后,再进行特定单位招聘人才供需情况的调查,并从自己专业较冷的实际出发,适当进行“人弃我取”,到那些招聘人才供不应求的单位求职。三是与落后地区用人单位换位思考。了解这些地区今后的发展规划以及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其人才招聘的容量与自己如果去那里就业后人生价值是否可以顺利得以实现,然后作出果断应聘决策;四是与先进地区的落后企业换位思考。掌握先进地区进行资产重组或实施技术创新的最新动态,科学预测其今后的发展前景,权衡之后择善而从。
某大学学生外吴处长认为如今大学生整体的求职期望值得很高,求职观念仍然存在诸多误区。许多人过多地考虑自己而忽视了社会需求,造成想去的单位严重饱和,而急需人才的单位无人愿去。他认为,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自觉服从国家需要,至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要在教育毕业生了解自己需要的同时,明克职业愿望,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潜能的位置,避免理想主义”。吴处长指出,大学生在进行息我评价时应适当,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更要避免从众心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的需求,理性选择职业。
谨防毕业生就业危机
针对毕业生择业标准总体居高不下的情况,专家们呼吁毕业生应适当降低就业重心,往“下”看,把择业的视角放到基层,放到中小城市,放到西部地区。有真才实学,又能潜心发展的毕业生,在人才欠缺的地方,会更容易冒出来。另外,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桎梏”。有关人士指出,随着毕业生就业日益向多元化发展,学校需要全方位地转换角色,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积极“推销”毕业生,以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要引入市场机制,要尽快与市场接轨。因为良好的专业前景预期亦很重要,尤其对一些新兴行业,可能现在还不“吃香”,但两三年后就会非常走俏,学校在对这些专业的设置上如能提前做好规划,届时这些毕业生就会成为“抢手货”。
毕业生就业四大怪状不可重蹈
怪现状之一求职简历盲目投:网大未必逮大鱼。
不少求职心切的大学生只要看到用人单位相关岗位需求的,就狂投简历。他们认为“网撒得越大,机会就越多”。一些毕业生甚至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清楚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不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盲目投递简历,一份份满载着希望的求职简历常常如泥牛入大海,有去无返。
怪现状二 自荐推销欠诚信:搬石头砸自己脚。
一些学业平平的大学生为了引起用人单位的青睐,不惜弄虚作假,在简历上大做文章,把自己包装成“顶级高材生”,甚至有人大言不惭:“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其实,在简历上作假的直接后果就是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诚信度在打折扣,这实际上是给所有大学生拆台。这样的大学生即使利用虚假简历进入企业,自身能力却无法造假,自然很快就会原形毕露,令人不齿。
怪现状三 行为举止不细心:大意失荆州
在某大型人才招聘会上,一家公司在招聘人才时提出的第一条件是不看简历,而是直接与求职者对话,问接电话首先说些什么,能否报出自己怕公司和部门。因为不知道如何回答,一些原本满怀希望的求职者只能黯然离去。而更有个别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面试是从其指甲缝是否藏有污垢、讲话时是否看着对方等细节开始。事实上,人才市场凸现“细节效应”,实际是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认识有所改变。因为在不少招聘单位看来,相对于不注重细节的求职者,懂得把握细节的人,更容易成功。
怪现状之国 心高气傲不自量:眼高手低难“出嫁”
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城市小了不想去,工资少了不会去,福利差了不愿去,没有住房不能去,不准考研不敢去,位置偏了不考虑去”的顺口溜确实比较流行,一些大学生甚至把“非外企不进,非沿海不去,非高薪不拿”作为自己求职的座右铭。素不知,现在不少用人单位把“有没有实际工作经历”作为选聘人才的先决条件,对此没有太多竞争优势的大学生们更应该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在日积月累中不断丰富自己,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