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护航,高速发展
6月初,中飞租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由法国图卢兹顺利接回1架A330-200型飞机,这是享受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税率优惠引进的首架双通道宽体飞机,将为国航机队在旅游旺季提供运力。
去年5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明确了以东疆保税港区为核心载体,推进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航运金融、国际航运税收以及融资租赁业务四方面的政策试点。其中,后两者因操作性强而在《方案》发布一年内顺利落实。
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国际航运与金融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白新宇说,以往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时,租赁公司需缴纳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根据《方案》,这一数字下降到4%。现在购买一架1亿美元空载重量在25吨以上的飞机,原来需缴纳1700万美元的增值税,而现在仅需缴纳400万美元。
白新宇说,目前东疆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单机、单船融资租赁集聚地。截至2012年5月,在东疆注册的各类租赁公司达到253家,其中单机公司192家,单船公司36家,累计完成租赁飞机72架、离岸船舶26艘,租赁总资产约43亿美元。
重大利好政策,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磁石”效应,使东疆形成了航运物流要素汇聚、金融创新领跑全国、高端产业相继落户、国际贸易企业云集的良好态势。
据东疆保税港区投资促进局局长高旭介绍,区内注册的航运、仓储、物流企业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一经公布,全球最大的散货船公司中远散运集团随即宣布落户,天津中铁联合、天津两江海运等航运企业也相继而来。今年前四个月,34家企业享受免征营业税2723万元。
《方案》批复一年来,东疆进出区保税货值达到68亿美元,超过《方案》批复前建区以来累计总量6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5亿元,超过此前累计总量6个百分点。
超前谋划,科学规划
港口建设,规划先行。
1986年,天津港着手编制我国第一部海港总体布局规划。那时就计划在既有港区的东北部人工填海造陆,形成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式新港区。
2001年,天津港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天津港正式提出填海造陆形成面积30平方公里的大型人工岛,发展集装箱码头作业区及相关的加工、物流配送、旅游服务。
2002年6月,天津港北大防波堤工程开工建设,人工港岛建设的前期工作全面展开,这个港岛被交通部和天津市命名为东疆港区,这标志着东疆建设拉开序幕。
2006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国务院明确提出在东疆港区设立10平方公里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这片人工港区,成为天津市拓展城市发展思路,将城市功能引入港区并与港口功能协调发展,打造“双港双城”一体化发展探索的重要区域。
精卫填海,攻坚克难
2006年,天津港承担起建设东疆港区的重任,开始了艰苦而浩大的填海造陆。“我参加过许多工程,但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工程的压力和挑战是最大的。”谈起那段填海造陆的日子,东疆港区建设指挥部原总指挥张丽丽百感交集。
东疆指挥部原工作人员张纬杰回忆说,连接造陆人工岛与海岸的是一条11公里的临时路,工人们吃住在荒岛,饮用水和食品需要运送。夏天,岛上有时温度高达40摄氏度,风力超过9级;冬天寒风刺骨,羽绒服、棉大衣一吹就透。
从2006年提出辟建保税港区构想,到2007年底天津东疆保税港区顺利通过9部门组成的国务院联合验收小组验收,首期4平方公里封关运作,只有短短20个月。验收小组的评价是:“东疆保税港区是建设条件最为艰苦、建设速度最快、建设标准最高的,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建设如此高标准的设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后,东疆港区建设开发继续加快进行。从2009年6月至2010年底,天津港相继完成了保税港区首期封关区域全部项目、二期封关的物流加工区项目等众多工程。截至去年底,东疆港区30平方公里已整体成陆,10平方公里保税港区已具备整体封关运作条件。
“东疆港区的建设,拓展的绝不仅是空间。”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汝民说,经过十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标志区,未来,东疆港区还会努力在国际船舶登记、航运金融及离岸业务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力争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