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02年,中共才扭转思想,考虑到私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中共决定接受他们,而不再歧视他们。
12年后的今天,电商巨擘阿里巴巴(Alibaba)创始人马云(Jack Ma)创造了史上规模最大的IPO(首次公开募股),筹资金额达到250亿美元。《中国日报》(China Daily)援引中国一些商学院教授的话,称阿里巴巴的上市“结束了美国对世界科技业的主导”。
无论这一评价是否公允,私营领域——特别是私营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如学者尼克•拉迪(Nick Lardy)在最新著作《从毛泽东到市场》(From Mao to the Markets)中讲述的那样,是当今中国最令人振奋的迹象之一。
马云这样的企业家正在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造了就业,提升了中国的公平度。这些令人刮目相看的人物的崛起,也将改变投资的面貌,让投资者在官僚主义的国企和那些原本就不应该上市的公司之外有了其他选择。这两种上市公司,前者的利益往往与追求利润的股东不一致,后者的创始人则通过上市一夜暴富。
鉴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存在不确定因素,眼下的情况更是如此。此外,我们也不清楚到底该期望何种结果:鉴于中国必须从旧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型为国内消费拉动型经济,我们不知道哪一种情况对当今的中国经济更危险,是高速增长,还是增长放缓?
最近的数据非常令人迷惑。7月信贷增长令人意外地疲弱,但在8月恢复增长势头。根据最新的数据,出口保持强劲,但进口表现疲弱,特别是钢材等工业用金属的进口,导致近5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生产者价格继续下降。零售销售旺盛,但住房市场数据十分惨淡。
2014年一季度,资本流入总计达到约1270亿美元,但到第二季度降至仅100亿美元,甚至出现资本外流。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数据显示,6月和7月的资本外流总计达到210亿美元。与此同时,反腐运动继续打压一切商品的价格,从豪华酒店客房、到鱼翅汤。
不过,经济的强劲表现一向不意味着股市或私人股权投资者的优异表现。如今,无论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表现如何,要在中国做出正确决策,有几点很关键。首先,要跟着政府政策(比如清洁环境和清洁能源政策)走,其次,要抓住中国中产阶层崛起的大趋势,而不是关注人口中最富裕的那一部分人,今天尤应如此。
在中国的新形势下,关注私营部门而不是国企也日益显得明智。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国企享有各种传统特权,但无论是在工业还是金融业中,国企的盈利性日益下降,令人意外地越来越被腾讯(Tencent)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对手边缘化。从中国移动(China Mobile)到国有银行,许多国企的经历都能证明这一点。
直至最近,不少投资者直接投资于太子党,或希望投资于与太子党有关系的基金。这种策略诱人但危险。与太子党有关系的基金能拿到很好的生意,但可能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染指的,比如博裕资本(Boyu Capital)的日上(Sunrise)免税行生意。但与此同时,在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后,一家与温家宝家族有关联的私募基金活跃度大大下降。投资于企业家比投资于太子党要好得多,也安全得多,部分原因在于如今的太子党很可能是未来的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共需要企业家,并已开始重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家也需要中共,当今中国不少企业家是中共党员。
但如今中共需要企业家,甚于企业家需要中共。就目前而言,这是中国最令人鼓舞的事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