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日前女星张静初拍摄一组《费加罗》封面大片,硬朗出镜别样风情。文艺的她接受专访表示自己喜欢黑色幽默。以下为专访全文:
导语:
在镜子的反光里,她化妆,我就冲着她清瘦的背影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她让人心暖之处,是不断体贴地说:“你坐过来点儿吧,这样你可以看到我,我也可以看到你。”
正文:
脱轨,就是带你去看另外一条路的风景
张静初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几个电话,如果对方在电话那头喊:“静啊”,那肯定是她福建老家的家人亲戚,或者小学同学。如果对方喊“张静初”、“张老师”或“静初”,就不一定是什么人。如果电话里说希望某片邀请她来出演,可能对方是某个导演,但一定不是陆川。因为陆川说的是:“你愿意来尝试一下当导演吗?”这部片子就是去年3月开机的《脱轨时代》。一直想要过主流生活的张静初,终于“脱轨”了。
按照剧本的设置,张静初扮演的这个角色在电影一开始就离婚了,她说:“她是一个感情上受到重大挫折的女人,生活没有按照她期待的方式去发展,但是我觉得生活本来就不会按照谁的期待,这时候你要面对的就是失落、打击还有意外。这部电影就是讲怎么战胜这些负面的情绪,把看似负面的一个脱轨状况变成一个希望,其实它是可能带你去看另外一条路的风景。”
除了角色的演绎,张静初本身也经历了一次“脱轨”,那就是担当这部电影导演的未遂。得到导演陆川的邀约后,张静初准备了两个月,临到开机以前,她觉得有点慌,“我觉得没有完全准备好,当时男主演还没有找到,剧本也还在修改中,但是开机日期一天都不能推。我的戏份本身就很重,第一次自己导的话觉得怕演不好,有一点分身乏术。事实上证明也是如此。”于是,张静初找了陆川商量,将这部从读剧本到勘场地细致入微地参与制作的交托了出去。像陆川说的那样,张静初对这个剧本是“痴迷”的,她喜欢这个剧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很爱它,有的时候很着急,也挺在意,以前做演员不必担心过多,但当你做导演,就一定要站到前面解决问题。”
生性内敛甚至有时有点孤僻的张静初丝毫不避讳对这部“可以又哭又笑,演起来肯定挺过瘾”的剧本的喜爱,只是毕业于导演系的她暂时还要放下自己真正操刀当导演的梦想,把过瘾的机会放开,也把随时会崩溃的可能性规避了。是因为懦弱?她回答:“如果是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的作品,还是想好好去准备,起码要比较踏实。又演又导,我不是这样的天才,所以还是顺其自然慢慢学习,先把能把握的事做好。”
文艺女青年,喜欢的是黑色幽默
很多人以为文艺腔,花裙子,帆布鞋,豆瓣网,indie音乐就是文艺女青年,窃以为只抓住了表象,真的文艺女青年是会跟你聊起库斯图里卡的。张静初不仅仅告诉你那是她的最爱,还会解释“并非所有作品都喜欢,而只喜欢《地下》,其他的我觉得还好,因为政治色彩太浓,我喜欢的是黑色幽默。”张静初的笑点很低,容易笑的她调侃自己“动不动就会被感动,连看体育比赛也会被感动,看到好人好事啊之类的就更受不了啦,哈哈……”
文艺女青年的定律里还有一条是:
一切文艺女青年,总是保持纠结别人或自己纠结的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她改变她的文艺女青年属性为止。
这一定律可以简写为:纠结者恒纠结。这个定律也可以称为:“纠结定律”
。张静初总还是希望拍一些“觉得有价值,温暖人心的东西,最后给大家呈现一种真善美,一种希望。”但她转头又说,“拍着拍着就又觉得好像很多时候没那么纯粹了,老是在妥协,做让自己可能没那么high的事情,就会变得有那么一点没有意思吧……哎,我就属于那种比较纠结的人。”
这段日子在很多一线女艺人都在拼电影拼奖项拼时尚杂志封面的时候,张静初却自己给自己放了个大假。她说:“我觉得演员是被动的,要等到别人来找你。现在也不能说没有好电影,只是可能找我的剧本都不是很适合,我一直在努力地说服自己:只是去把一个人物完成,让他合理,还不如完成自己一些没完成的心愿,出去走走啊,旅行啊,上上课,看看戏……我觉得演员这个职业就这点好吧,给了你这个自由让你去干什么都行,只要要求不要那么高非得要过特别奢华的生活,过普通人的生活其实就已经没有问题了。”
现在你似乎已经很少听到一个女演员的清心寡欲:没有野心,不求绽放,不在意片酬,只是想把一部好戏演好。有人把这归功于她的知性,而她自己又把知性归功于长期的阅读。她说:“我其实一直都觉得自己阅读量不够,挺焦虑的,永远觉得后面有一堆东西必须看。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关在家里然后闲一星期,知道什么事也没有,就可以把这些都完成。”张静初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自己看到的世界有多大上,“你的世界越小,你的心就越窄,你的烦恼就越重,因为你只看到你自己。我的烦恼也挺深重的,因为我觉得阅读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调剂,也是一剂解药,让我不依靠任何人就可以调节心情,只是我不够时间来做。”
费加罗 VS 张静初
两个都比较重要的宴会只能去一个,你会因为没有参加另外那个而焦虑吗?
张:我现在是因为要参加这种活动而焦虑,我是一个在这方面老天没给我太多天分的人吧,经常焦虑我的笨拙,在这种活动中你会看到我笑得很灿烂,但是大家还是觉得我没有真正的投入其中,都是面上的吧,在那个时候,大家都觉得必须参加,我则焦虑它什么时候结束,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更加自在地去享受呢?我觉得我现在也在学习这种能力,但是你自不自在,心里假不假,也都在你心里。
内向的人是不是都该去拍拍电影来学会释放自己?
张:我觉得好的喜剧演员反倒内向的多,一个很活泛的人可能到镜头前就反而有点起不来了。
其实你去考中戏的导演系是你一个预期之外的事情。
张:对,其实我也没想过当导演,当时最早想考美术系或者广院编导,但我连试都没去试,因为中戏考得很顺利就没有参加别的任何专业考试。顺到就是考出来就知道自己肯定考上了,专业一定过了,而且是前2、3名,就去复习文化课了。这个对我来说很意外,而毕业又当了演员其实也很意外,你不知道怎么就做了一个从来没想到的职业,但还挺顺利的,我觉得生活一直没有按照我预想的轨道去走,我当时就是想做研究生或者出国再上个2、3年学,这些结果到现在也没实现,但一路走下来还是挺幸运的。
你觉得自己更适合演文艺片?
张:我到现在还是喜欢文艺片,这没有办法的,当然也喜欢那种接地气的片子,只是骨子里的兴趣没法改变,在你成长期间审美体系形成的时候,你受什么样的影响的就直接决定这一生都逃脱不了这个。
文艺女青年都会有男闺蜜吧?
张:男闺蜜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呀哈哈,我有2、3个玩得很好的男性朋友,我们什么都聊,问他们某件事男人是怎么想的。有一些男性朋友可能是书痴,你会通过他们了解到很多好书,97年的时候一个男闺蜜就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我的名字是红》,他就跟我说你一定要看这本书,那时候这本书还没有得奖,等于我看了2、3个月之后突然间有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说:怎么样,我给你推荐的那本书得诺贝尔文学奖了。我说:哇好崇拜你哦。我还会通过男人了解到男人的感受,挺难得的,朋友里有人跟你直接讲男人对女人真实的看法,要不是男闺蜜的话没人跟你讲这些的,肯定把自己装得特别好。
你曾今说过女人越大身边男人就会越没有光环,这是一种大女人的表现吗?
张:我到现在还是没有觉得我喜欢有光环的人,我觉得这个光环不一定要他在社会上有多成功,多有钱,而是一个人的才华和境界,这个特别重要,要不然我是没办法佩服他的。
他们需要有异于常人的宇宙观吗?教你读懂这个世界什么的。
张:我喜欢异于常人的宇宙观,哈哈,我有的时候看星空就会想其实我们生命很短暂的,就像尘埃一样。
所以有个男人经常跟你讲宇宙是这样的,世界是那样的,你会觉得他有光环?
张:好像没有男生跟我探讨人生,我自己想就行,因为我喜欢比较豁达,比较实际的,让人感到比较踏实,因为我本来就比较飘,反而喜欢逻辑性比较强的男生,是一种互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