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最基本的入口,就是把消费者的选择权,即消费者偏好,当成经济活动的第一入口。商家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商品,就成为整个商业活动最核心的内容!
所以,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就成了企业最核心的内容。问题是满意的产品是从哪儿来的呢?回答是员工创造的。这就是执行最基本的逻辑:企业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结果,员工为企业提供满意的结果。这种逻辑关系讲清了执行的本质:所谓执行,就是创造客户满意的结果。遗憾的是,由于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我们往往把“做”等同于“结果”,把“Done”当成了“Result”,把产品当成了客户价值。想想吧,我们每天会碰到多少这样的回答:“我已经做了我应该做的,这件事情结果如何与我没有关系。”碰到这样的回答,你该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区分“任务”与“结果”,执行要的是结果,不是任务。
任务假象:不要苦劳要功劳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以38枚金牌位列奖牌榜第二名。与往届不同,国内对金牌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人们不再是一边倒的“唯金牌论”,反而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声讨中国体育“唯金牌论”。
这似乎有些奇怪,过去几十年,每次奥运会,中国人都盯着金牌榜。每得到一枚金牌,举国欢呼,甚至上升到“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的高度。
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什么突然就出现了“反唯金牌论”?原因在于人们突然发现,金牌与我们每个人其实没有多少关系,在举国体制下,金牌只是对体育部门业绩的装点,而不是国人强身健体的结果。
这就是观念的变革:人们终于发现,金牌只是官方的“任务”,而不是民众强身健体的体现。花到金牌上的钱越多,花在全民健身上的钱越少。于是,代表草根民众的微博发声:不要金牌任务,要全民健身。
把金牌这个例子应用到企业,会发现企业也有很多这样的“任务”现象:很多人把表面的荣耀当结果,于是在执行的时候,完成的其实是任务,而不是结果。
表面的荣耀不是结果,这容易理解。但一定要创造客户满意的结果,这才叫执行吗?对此也许有人会感到迷惑:让我完成任务,我去做了,结果是能够由自己控制的吗?既然不能够控制,那如何要结果?
其实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小陷阱:由于企业要由很多部门、很多人合作才能创造出结果,久而久之,员工就感觉自己对结果无能为力,于是就只对流程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对任务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
这种思维最大的问题是责任感的丧失,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结果相关的时候,责任感就产生了:相关度越大,责任越大;相关度越小,责任越小。
比如,母亲为什么对子女有那么强的责任感?原因在于,她把自己的行为与结果高度关联。社会责任感也同样如此,一个对社会失望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对社会失望,而是他觉得自己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对社会有任何影响。
企业是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济组织,员工为客户创造结果,企业才会有结果(盈利),员工也才会有收入。员工与客户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这是执行最基本的逻辑。懂得与承认这一逻辑,是执行的起点。
这种逻辑关系意味着,执行的结果是“客户价值”,凡不创造客户价值的,无论你有多辛苦,都不是执行。执行需要人们勤奋,但勤奋不是执行,客户不相信苦劳,只相信功劳。
这种结果意识,反过来也明确了一个基本的责任关系,那就是任何员工对客户价值、对结果,都有着百分之百的责任。
九段秘书:你的执行是在第几段
话说有个总经理,要求秘书安排第二天上午9点开一个会。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执行问题吧?大多数人是如何做的?通知所有参会人员,然后秘书自己也参加会议来做服务,这就完了!
但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是一个九段秘书的不同做法:
一段秘书的做法:发通知――用电子邮件或在黑板上发个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
二段秘书的做法:抓落实――发通知之后,再打一通电话与参会的人确认,确保每个人都被及时通知到。
三段秘书的做法:重检查――发通知,落实到人后,第二天在会前30分钟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立即汇报给总经理,保证总经理在会前知悉缺席情况,也给总经理确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须参加会议留下时间。
四段秘书的做法:勤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后,去测试可能用到的投影、电脑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并在会议室门上贴上小条――此会议室明天几点到几点有会议。
五段秘书的做法:细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也测试了设备,还先了解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总经理的议题是什么。然后给与会者发过去与这个议题相关的资料,供他们参考(领导通常都是很健忘的,否则就不会经常为过去一些决定了的事,或者记不清的事争吵)。
六段秘书的做法:做记录――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测试了设备,也提供了相关会议资料,还在会议过程中详细做好会议记录(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录音备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