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影院5年从6家增加到32家
5月29日,具有77年历史的南京民国建筑大华大戏院重新开张,新街口地区的五星级影院已达4家。整个南京近年新开的影院如雨后春笋,截至去年,南京已有32家影院,银幕数量达219块,全市票房3.76亿元,比前一年增加了7800万元。就在5年前,南京只有6家运营影院,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观影热潮再次袭来。
“热潮”背后,
是五花八门的观影需求
新电影院纷纷开张,背后是观影需求的旺盛。记者6月2日、3日随机走访了南京几家电影院。在南京万达影城新街口店,记者遇到了毕业于泰州学院心理咨询专业的黄贞,她是当下电影院主力军青年人的典型,每周看1场以上的电影。“看电影不仅是减压方式、休闲娱乐方式,也是青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小影迷”也有不少。南京市瑞金路小学四年级学生朱宇航说自己从小就爱看电影,像《疯狂原始人》、《特种部队》还有《泰囧》他全都看过,每个月都要看一场。比起电脑上看电影,他更喜欢电影院。
家住水西门大街87号的林婕常常带着6岁的儿子一起来看电影。“我希望和儿子多来看看电影,让他有更多童年的快乐。”而且“看电影已经变成一种时尚,有的热门电影如果朋友都去看了,你没有去看,就会和社会脱节。”
70岁的金雁自从在南京轻纺集团退休后,重新找到了看电影的乐趣。年轻时她看《卖花姑娘》、《苦菜花》,那时可以选择的片子不多,她是看一部爱一部。而今她看电影的眼光反而“挑剔”起来:“要看就挑有意义、有内涵的,比如《金陵十三钗》、《中国合伙人》。”
冷热30年,
“观影潮”画出U形曲线
“上一个观影潮是在文革后到90年代初,娱乐方式少,电视也不多,看电影于是成为一种隆重、正式的娱乐方式。”东方院线营销部主任欧阳冲告诉记者。
“电影院售票处经常排长队,市区和五县一郊共有20家影城,但还是一票难求。”中影国际影城南京南站店经理张磊仍然记得,读高中、大学时,他骑着自行车从夫子庙秦淮,看到胜利,再到大华,他看得比较多的是港台片和日本资料片。《少林寺》《罗马假日》这些电影观众会一遍又一遍地去看。1987年,参加高考前夕,张磊还一连看了5遍《白发魔女》。
到了90年代中期,当时在南京大学读书的许营先生至今还记得,“录相厅门票只要2块钱,就能看到各种电影,港台枪战片,法国、意大利文艺片,应有尽有。”随着大众娱乐方式增多,电影院逐渐门庭冷落。“数码时代的到来也给电影院以一记响拳,VCD、DVD普及,加之版权意识不强,盗版碟泛滥,后来还可以直接上网下载,没有必要非去电影院。”欧阳冲说,“最重要的是那时电影质量不高,港台片总是那几个套路,美国大片等限制进入,大陆片太过主旋律,并且电影院只有大厅,没有小厅,观影设施也很简陋。”
10年低谷后,影院再次迎来春天。2002年,大明星、大场面、大制作、新特效的国产大片《英雄》出现,上映2个月,国内票房就达到2.4亿元人民币。《英雄》的火爆只是中国电影变化的一个标志。
欧阳冲介绍,2002年起,我国电影政策采取一系列改革,电影厂逐步转企,被推向市场,国外电影准入机制放宽,引入、拍摄、发行、放映等产业链各个环节齐发力,作为终端环节的影院,开始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声光电效果。“同时,老百姓有钱了,开始注重精品化生活,影院又逐渐热闹起来。”
会饱和吗?
让更多人“进来”成影院新课题
随着银幕的不断增多,各家影院的赢利是否日渐稀薄?张磊的回答是否定的:“现在南京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不过,随着影院越开越多,如何让更多人走进来,确已成为许多影院思考的新课题。
毕业于南师大电影学专业的赵小佳认为:“衡量电影质量、影院环境、票价等因素,目前去影院性价比不高。”他认为,应当用低价位、影院的软件建设培养观影习惯。而在欧阳冲看来,细分观众群、建设个性化影院也是重要的手段。
近些年,南京兴起了一些个性化影院。位于新街口的艾米1895影院走“文艺”路线,各个厅是“迷你”厅,只能容纳2-8人不等,可以任意点播老电影、文艺电影、微电影等;同样迷你的今典17.5影院和金字塔国际影城是建在社区边上的社区影院;南京UME国际影城国际广场店与日本SANRIO公司联手打造全国首家Hello Kitty主题观影厅,受到年轻人热捧。
打“文化牌”,也成为不少影院的选择。大华大戏院8号影厅特别设置了胶片电影厅,大华每周都会做民国派对、举行老电影展、文化沙龙等具有“民国范”的特色主题活动。每年南京独立电影节期间,卢米埃影城绿地广场店都会在一个影厅连续放映一周文艺片……
“看电影,看的还是文化。”欧阳冲说。就算在10年低谷时,也曾出现过观影高潮,那是1997年《泰坦尼克》上映。不过,他坦言,相比发达国家大多数人去电影院的生活习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