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山美、水美、文化美,融合多元之美撬动新的发展,正在成为青海加快“高原旅游名省”和“文化名省”两大工程建设的倾力追求。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入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扎实推进10个文化聚集区建设,在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融合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跨出去!从自然接轨到主动并轨,青海两大产业合力,迸发出新的力量。过去一年,青海旅游业跨入百亿元产业序列,青海文化产业生产力指数跃升到全国第九位。
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怎样在已收获到的甘甜中,深度破解命题、扩大叠加效应、释放更大能量?
一问:融合,优势资本何在?
大美青海!这是一块集聚了形象美、内涵美、自然美、人文美、历史美、发展美的沃土。
审视青海之“大美”,我们看到:她美在大江、大河、大山、大湖泊的壮丽雄浑、气势磅礴;她美在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的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她美在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多宗教的相互包容、和谐并存;她美在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热贡文化的多元共生、融合发展;她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协调推进、跨越发展;她美在山区农民、草原牧民、城镇市民的勤劳勇敢、淳朴善良……
政协委员、省旅游局局长吴大伟说:“青海多姿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无论从总量、分布还是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来看,都独具优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潜力巨大。”
调查显示,我省408个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单体中,人文旅游资源单体233个,占57.1%。目前,我省71处国家A级景区中,37处以文化为主,18处文化与自然兼具。
无疑,青海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富庶之地。文化与旅游融合,优势资本得天独厚。
二问:融合,叠加效应何在?
景以文而存,景以文而昌,景以文而著。
“一个优秀的旅游品牌,就是一个鲜活的文化之魂。”政协委员、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厅长曹萍如是认为。她说,一支好歌可以唱红一个景点,一部影视佳作、一台好的文艺节目,可以带旺一个景区。
融合叠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全省34家景区,13家景区形成常态化的文艺演出,景区的文化附加值和竞争力在增加。
融合叠加――热贡文化、昆仑文化、盐湖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特色节庆文化等异彩纷呈的文化题材,活跃于自然色彩单调的高原冬春季,青海冬季旅游打开新天地。
融合叠加――文化渗透田野、对接体育,以现代设施农业生产为支撑、农耕文化搭台的休闲、采摘、观光游,以体育竞技、体育健身为主题的探险游、环保游、健康游,风生水起。
融合叠加――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成为互助旅游展演及展销重要内容,全县旅游收入去年攀至4.4亿元,一个看起来旅游资源并不很富集的县域升格为旅游热地。
融合叠加――文化产品对接旅游商品,文化企业融入旅游发展,生产规模扩大,竞争力提升。民间绝活对接旅游市场,藏于民间的唐卡技艺、酩馏酒绝技等成为旅游新元素、新“卖点”,就业渠道拓宽,群众收入增加。
纵横探究,一个景点只有赋予文化,这个景区才有灵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对接,必然叠加生成双赢。
三问:融合,破局路径何在?
有资源优势,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但目前青海文化旅游融合业态尚处于浅表层。
如何在更为有效的开发利用中,创造出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价值?记者从“两会”上采集到这样几种观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要“深化”。进景区、尤其是主要景区、大型景区,不单单是开一两间门店,设几排专柜,摆一些产品直销。要走出小作坊销售“小打小闹”的模式,产品选择注重典型性,营销形式强调集约化,形成板块特色产品聚集、兼具一定销售规模格局,使“非遗”产品销售成景区重要“景观”,也使景区站在这一富矿平台跳出“门票经济”洼地。
演艺剧目进景区要“特色化”。各景区、各地打造演绎剧目,既要借力青海共性特色资源,也要在共性中寻找区域个性特色,推出独具自我标签的“精细化”演绎剧目。
文化旅游商品开发要“优化”。到内蒙古旅游买羊绒制品,到青岛旅游买海产品,到台湾旅游买“红珊瑚”,到日韩旅游买电器产品、化妆品,到青海旅游买些什么?这一指向,可以通过品牌树立、销售链条优化趋向鲜明化。
简而言之,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可相互获得恒久活力。融合破局,从浅表层上升到深层次,我省文化、旅游两大产业还需更加主动出击,更加密切联动,更加创新提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