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3年中国购买了36560台工业机器人,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购买国。中国购买量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五分之一。其中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000台,较上年增长20%。数据显示,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工业机器人有如此巨大的需求。
全球机器人四大巨头
据日本安川通商集团的总经理水谷春林介绍,2013年安川在全球销量预计年销售30万台;第二大规模的瑞士ABB年销量预计在25万台;第三大规模的日本发那科,年销量预计23万~24万台;第四大规模的是德国库卡(KUKA),预计年销量15万~16万台。
2013年,安川在常州的机器人工厂投产,一期年产6000台机器人,二期年产6000台,完工后年产能将达到12000台。此外,安川还选择了青岛作为第二选择。据悉,其在青岛高新区已辟出1000亩地,用于建立机器人产业园。
同样的,其他工业机器人巨头也把更多的关注力和资源放到了中国市场。比如德国库卡位于上海的亚洲新工厂早已正式开业,该厂为其在德国外的第二大生产基地。据悉,库卡新工厂占地2万平方米,主要将生产库卡工业机器人和控制台,产品可用于汽车焊接及组件等工序,以及其他广泛用途。该基地年生产能力为5000台,这将占到库卡全球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为单班制产能,这就是说仍保留较大的扩产潜力。
ABB抢先一步,早已把全球机器人事业总部以及两大生产基地之一放在了上海浦东,2013年在中国机器人年销量5000台以上,销量排名第一。和其他跨国公司不同的是,ABB将生产基地落户到中国的同时,其研发中心也在中国建立,致力于开发适合本地客户的产品。ABB机器人中国区负责人李刚曾表示,“ABB对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已经全面做好准备迎接中国工业机器人黄金期的到来”。
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建厂,目的不但是为降低成本。实际上,因为机器人的进口目前来讲还是零关税,但是机器人备件或者零部件的进口却是有关税的,而且对技术型企业来说,并不能像劳动力型企业那样节省人力成本。
中国机器人行业现状
“目前是在中国发展机器人的最好时机。”上海机器人协会会长徐建国说,除了有庞大的急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还有政策的引导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同时中国工信部、科技部对于机器人产业亦非常重视,支持了不少项目。此外,中国机器人行业原来没有行业协会,但是近年来成立了机器人产业联合会,2013年年4月成立了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目前很多省市都在纷纷建立机器人产业,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辽宁,都有各自的机器人产业联盟。
中国机器人企业目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中,沈阳新松机器人、安徽埃夫特、广州数控是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第一梯队。如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工业机器人,其产品应用于搬运、弧焊、涂胶、切割、喷漆、科研及教学、机床加工上下料等领域。该公司一位人士表示,机械行业中的喷涂、搬运、上下料都是目前替换需求很高的工种。
在约10%的市场缝隙中,除了中国数百家机器人企业激烈争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诸多机器人用户正逐步自己制造机器人,甚至成为新的制造商。比如富士康曾被曝,会把一部分机器人替换的项目拿出来招标,公司自己很重视培育自己的机器人事业部。而奇瑞汽车公司早在2012年底就宣布,由奇瑞公司自主研发的200台机器人开始陆续投入应用,奇瑞将在未来三年内打造初具规模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国产机器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核心部件无法自产。“我们现在采购国外的减速器、伺服电机等零部件,相比外企自产自用的成本要高三五倍以上。”
机器人高级分析师陈超鹏指出,目前国产机器人大多为非标机器人,即按照下游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做定制化的生产,而国外几大企业更多是批量化生产的标准机器人,非标机器人能够适应中国中小企业复杂多变的环境需求,但由于难以批量化生产,这种模式很难诞生出业内的巨头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工大教授蔡鹤皋也表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产生类似库卡、ABB、安川这些大的企业。工业机器人所需要的关键基础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机等还要依赖进口,这影响了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速度。
业内人士称,中国机器人制造所需的关键零部件电动机,通常向日本安川、日本三洋等企业采购;关键零部件伺服电机,大部分则是向安川采购。安川是世界上最大的伺服电机供应商;关键零部件减速器,很大部分也是向日本减速器生产商购买,日本减速器占了世界80%~90%的市场,处于垄断地位。
现在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中国机器人产业没有捷径可以走,要由国家或者有实力的企业主导,进行长期研发投入,这是必须的。特别是机器人本体,必须由国家主导,进行大的投入,进行研发,从关键零部件开始,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系统等。但现在业界存在的一个隐忧就是,在如此轰轰烈烈的形势下,机器人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光伏。